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个“别人家的孩子”

2017-12-23 羊院长 百科校园

写推文前,想着好几天未曾给奶奶打电话,便拨通了电话,聊着聊着奶奶便说起了孩童时期和自己一起玩的伙伴。“那个小时候跟你一起玩的婷婷现在都在赚钱了,听说人家现在实习一个月三千多呢”。


我知道她,高中毕业的时候上了省会城市的一所大专,学了热门的会计专业。奶奶继续说着:“当时叫你学会计你不去,你看人家现在都在赚钱了”,我不甘心的反驳了两句“可是我还在上学啊”,奶奶继续说着:“叫你当时跑那么远上学”,之后又说了一大堆话,无非就是某某某在北京月薪一万多,某某某在厦门上学。在我们那里,大家的认知仅仅是,厦门、北京、福州才是大城市,其他的统统不是。



对于多数人而言,“别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童年绕不去的存在,院长也是。


小学的时候,同班的一位男生和我是邻居,数学很好,而我数学很差,那段时光,妈妈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说,你看你张阿姨家的孩子这次数学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你的数学,怎么总是上不去八十。可是妈妈没有看到,我每次的语文都是年级第一。

 

好不容易上了初中,和那位男同学不再是一所学校,却又见到了另一位“别人家的孩子”,他在市一中上学,成绩优异、长得也十分秀气,再看看我,初中又黑又瘦,除了一科语文好之外,其他的确实跟人家比不上。

 

这些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是智商高成绩好颜值爆表,就是懂事听话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有了他们的对比,所以自己做什么都是遭人嫌弃。



院长初高中都上的私立院校,自然花的前也比其他人多,于是一回老家的时候,那些个叔叔伯伯阿姨就开始了他们滔滔不绝的见解,“你看她上个学都比别人家花的钱多”“昨天村头老刘说他们家孩子这次又是第一名”“为什么别人不艺考你要艺考”诸如此类的话,贯彻了我整个青少年时代。

 

可是他们不知道,不同的学校试卷难度不一样,我们学校本科上线率百分之九十八,村里那个学校上线率只有百分之五,我数学是差,但是我语文次次年级第一...我很想反驳,但是并没有,因为我...怂==


好不容易上了一所还可以的大学,以为总算可以不用继续听着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寒暑假一回去,“你看看你上的大学都比小冰家的贵”“你看你来回的车费都这么贵”“你这个专业学出来唱戏的么?”,有时候并不是只有父母才会对比,还有那些七八姑八大姨。

 

还好,父亲一直都以我为傲,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开心的在家里摆了十桌宴席,那一年家里资金周转不全,欠下了许多债,但是他说,我要让全村人知道我女儿考上了好大学。

 

姑父嫌弃我的专业太不切实际,父亲便坚定的说,我们木木以后是要做大编剧的人。

 

他的朋友疑惑我怎么去了那么偏僻的地方读书,他很开心的说,哪里偏僻了,那里景色很好的,我们全家过两年要去旅游。


国庆回家的时候他兴奋的拿起手机百度,指着上面的比赛说,这是我女儿办的,他现在是学生会主席,很厉害的。

 

我在朋友圈发投票推文的时候,他很紧张的打电话问我说这个要怎么投,我让我那些朋友都给你投。

 

我暑假确定去百科夏令营的时候他很激动的打电话告诉了老家的所有亲戚,在父亲的心里,也许,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从小一直在“别人家的孩子”里成长着,但是也正一步步努力成为着“别人家的孩子”

 

人生艰辛,我们每一次于险滩里涉足,都是想要变成别人家孩子的模样,成为父母的荣光。

 

我们终究在“别人家孩子”的光环下学会成长,然后在冗长的岁月里,与它握手言和



 


今日话题


我们来谈谈“别人家的孩子”吧?”


    院长在留言区等着羊羊们~


/

编辑 / 合木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